【观点摘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粮食和储备部门多措并举推进产后节粮减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推动粮食储存实现绿色优储、保质保鲜。
·坚持常态长效标本兼治,推动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取得更大成效。
一粒米,千滴汗。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近年来,我国加力推广先进储粮技术,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一“加”一“减”之间,耕好“无形良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如何从流通、存储等环节共同发力推进节粮减损?
日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在做客《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时表示,近年来,粮食和储备部门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推动粮食储存实现绿色优储、保质保鲜,在推动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科学节粮。在周冠华看来,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关于粮食节约减损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加强节粮减损政策引领和技术指导提供了法治支撑。
周冠华表示,要抓实储存环节,促进常态节粮。“通过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强化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和服务。目前,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左右。”据介绍,近年来各地粮食和储备部门不断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推进现有仓房改造升级,粮食仓储条件持续改善。目前,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好粮是前提,储好粮是关键。“十四五”以来,各地粮食和储备部门以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旧仓升级改造,仓房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明显提升,为实现粮食绿色优储、减损降耗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
“当前,通过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了绿色储粮技术重难点问题;通过推广应用控温、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和光诱捕、捕食螨等储粮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促进了粮食储藏保质保鲜。”周冠华说。
周冠华介绍,近年来,粮食和储备部门围绕节粮减损、绿色优储、适度加工等,制修订了一批重要标准,不断健全节粮减损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方面,先后修订了《玉米》《小麦》《稻谷》《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强制性国家标准,既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又促进了粮食节约减损。
行业标准方面,《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散粮集装箱装卸作业操作规程》的制订发布,既有效提升了绿色储粮水平,又减少了粮食装卸损耗。
同时,修订《大米》《小麦粉》标准,引导消费者转变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观念。以《大米》《小麦粉》为例,标准调整后,总出米率提高1.25%,小麦粉总出粉率可以提高0.5%到3%。
民以食为天,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下一步,粮食和储备部门将发挥好标准引领、科技支撑、宣传引导等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指导,优化粮食产后服务,加强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健全仓储设施维修和升级改造机制、科技和人才支撑机制、标准引领示范机制、常态化科普宣传机制等,在实现安全储粮、减损降耗的基础上,促进粮食储存绿色优储、保质保鲜,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周冠华说。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微观察: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战略紧迫感 加快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中国经济微观察:持续巩固增强内需主动力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完成
中国经济微观察: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实行更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中国经济微观察:加快完善银发经济支持政策体系 重视科技第一动力作用
中国经济微观察:“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中国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
中国经济微观察: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经济“压舱石”“助推器”作用凸显
中国经济微观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优势互补形成实践价值 互利共赢收获亮眼成绩
中国经济微观察:绿色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加速深挖“第二矿山”潜力
中国经济微观察:新机遇、新趋势汇聚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中国经济微观察:消费市场亮点频现 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微观察:一季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奋力一跳”能够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中国经济微观察:我国外贸开局有力、起势良好 有望延续稳定增长势头
中国经济微观察: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 透视中国经济向“新”力
中国经济微观察:乘势而上再出发 中国品牌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中国经济微观察:中国新能源产业活力涌动 优质产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微观察:开放合作是唯一选择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指控不实
中国经济微观察: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微观察:为什么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权威部门解读
中国经济微观察:“两新”加力政策促进消费需求 带动多领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