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孔丹娜与家人在外就餐时,总是自带打包盒。在支持“光盘行动”的同时,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孔丹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我想让孩子理解,吃光食物是对劳动的尊重。”
记者实地走访河北、北京、湖北、重庆等地的多家餐馆发现,不少餐馆都在醒目位置张贴着诸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剩菜、不剩饭”“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宣传海报,餐桌上也会摆放着“今天你光盘了吗?”的提示牌。倡导节俭、拒绝“剩宴”的提醒,以及服务人员适量点餐的建议,展现着文明新风尚。
如今,“光盘行动”已逐渐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习惯。受访者普遍认为,“光盘行动”不仅关乎个人的用餐习惯,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希望节约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和生活方式,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点得多,不如吃得好
2015年,孔丹娜在一次请客吃饭时,第一次深刻意识到,食物浪费是“如此可惜”,“既费钱,又费粮”。
那天,因为要招待来自东北老家的同学,她和丈夫在一家高档餐厅订了包房。“为了显示热情,6个人用餐,点了14道菜。结果,连1/3都没吃完。”
看着满桌剩菜,这对工薪阶层的小夫妻很是心疼,但都心照不宣地放弃了打包的念头。“还是因为面子放不下,当时感觉打包会让对方看不起。”
然而,这次浪费在孔丹娜心里种下了减少食物浪费的种子。从那以后,她无论是和家人外出就餐,还是和朋友聚会,都会主动建议打包。
在孔丹娜的生活中,打包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是否接受打包还要考虑到个人的用餐和卫生习惯,好在现在公筷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给打包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助力。”孔丹娜说。
采访中,部分受访对象表示,相较于打包剩菜,适量点餐则能更好地减少食物浪费。
在我国一些地区,人们有一种观念,即请客吃饭一定要多点餐多剩餐。黑龙江哈尔滨市民李森过去习惯请客吃饭时大量点菜,导致每次用餐结束后都会剩下不少饭菜。
“随着‘光盘行动’的推行,我意识到应该根据客人的实际需求点菜,点得多,不如吃得好!”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仅减少了食物浪费,也让李森真正享受到用餐的乐趣。
反浪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
近年来,在“光盘行动”广泛开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饭馆陆续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有效减少了餐食浪费。
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发现,部分餐饮企业不再推出小份菜、半份菜,而且打包盒也需要收费。
在北京一家知名的烤鸭连锁餐厅,服务员说,除了可以点半套烤鸭外,店里没有推出半份菜或小份菜服务。
在这家餐厅,一个打包盒,最贵的要5元。一位正在用餐的客人表示,自己从未在餐厅点过半份菜,“有时吃饭剩下几块葱花饼,一想着还要收打包费,就放弃了打包。”
记者看到,在一些小型餐馆,“光盘”提示不见踪影,部分烧烤店和火锅店,依然是食物浪费的重灾区。
在河北廊坊市一所高校,一名女同学直言:“学校食堂窗口打饭是一两起步,我每次打一两饭,最多吃半两。为了保持身材,米饭几乎没有吃完过。”
一名同学表示,学生们一般很少打包剩菜剩饭。“寝室里没有冰箱、微波炉,打包回去再吃很麻烦。”
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看来,虽然“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已有明显改观,但一些地方的婚宴浪费、外卖点餐浪费等现象,仍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餐饮浪费现象,既有物质生活日渐丰富而忽视了粮食节约的因素,还有监测评估体系不够完善、违法行为处置不易到位、宣传引导不够深入等原因。”王铁汉向媒体表示,餐饮浪费问题一直存在、时常反复,反浪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2期、10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