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迪威娜)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新闻发布会获悉,近年来,内蒙古全力做好“草原保护”“草原修复”和“草原利用”三篇大文章,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效显著。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二级巡视员东淑华介绍,据草原生态监测显示,2019年内蒙古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得以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东淑华表示,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探索草原经营体制改革。目前共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10.3亿亩,占2010年草原普查面积的90%以上,划定基本草原8.84亿亩,落实草原承包经营权面积9.78亿亩,共涉及农牧户257万户,涉及农牧民729万人。
内蒙古在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面,基本实现了草原牧区全覆盖。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完成草原重点生态工程建设5700多万亩。“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年均人工种草2900万亩,建设规模居全国之首,全区年均草地改良180万亩。
内蒙古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发生转变,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等科学饲养方式逐年增多,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比例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推进草原资源监测和草原生态评估工作。利用现代技术,采用‘天地结合’的监测手段,实现了动态、准确、全覆盖监测,适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为宏观决策和指导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及畜牧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草原是我区面积最大的自然资源,草原与森林共同构筑了自治区生态安全屏障,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涉及到建设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涉及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和边疆和谐稳定。下一步,内蒙古积极谋划编制“十四五”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完善落实草原确权承包,指导草原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制定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指导意见,理顺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大保护修复力度,全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