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学仙林、见行动、优治理”活动,以办好群众诉求为导向,以提升治理能力为抓手,打造智慧城市指挥平台,重构运行机制,拓展应用场景,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积极探索基层智治新实践,全面描绘数字化、可视化、精细化基层智治新画卷,基层治理质效全面提升。
数字赋能 构建智治指挥平台
今年9月,为应对台风“贝碧嘉”带来的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影响,溧水区依托智慧城市指挥平台,为防汛防台应急响应提供台风实时路径、天气实时预报、全区物资储备等数据支撑,实时轮播低洼小区、城市主干道、地铁站等易积水淹水区域视频226路,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防台期间,累计处置积水淹水等市民热线工单76件,实现积水排涝30分钟内完成、道路清障15分钟内完成。
高效的处置应对得益于溧水区打造的智慧城市指挥平台。该平台将区级社会治理大联动等26个系统接入镇街、村社两级系统,实行三级联动指挥,并建立“发现—上报—指挥—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流程,实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该平台汇聚民政、卫健、人社、公安等全区各级各类数据资源,其中,覆盖主次干道、小区、商场、工地等各类场景的视频监控4.6万路。平台每日对社会治安、城市运行、生态环保、网格管理等运行质态进行实时调度和分析研判,并就风险事项提出对策措施和工作建议。目前,该平台已成为溧水区数据汇集、分析应用、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有力实现智慧管理,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机制重构 提升智治运行成效
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溧水区梳理出90项高频诉求问题清单,创新构建关键小事“溧刻办”机制,实行“一刻钟”民情反馈模式,即接诉后15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置。在事项办理上,实行“137”工作法,即简单问题1天内办结,一般问题3天内办结,疑难问题7天内拿出解决方案、明确解决时限,跟踪督查推进。针对特别复杂问题,溧水区创新出台“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提级会办机制:村社解决不了的问题,指挥平台“吹哨”将其上报至街道,街道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上报至区级层面,由区级负责同志牵头、工作专班协同处置,仍未解决的问题作为攻坚事项,由区级主要负责同志领办。
新机制,新成效。今年以来,智慧城市指挥平台收到群众诉求10.85万个、办结率99%;发起村社“吹哨”25件、完成率100%。此外,溧水区还建立风险隐患有奖上报机制,今年以来,受理市民提供线索4664条,奖励859人次,奖励金额15万余元。
场景拓展 强化智治精准服务
溧水区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依托智慧城市指挥平台,对数据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其中,围绕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推进实施尊老金发放、残疾人补贴、困境儿童补贴等16个应用场景,实现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围绕公共服务,推动水、电、气、银行等56个公共服务事项下沉至村社,将服务送到村民身边;围绕城市本质安全,聚焦安全生产、公共安全、防灾减灾三大主题,实时接收有关平台和警情数据,打造“城市安全电子一张图”应用场景,并建立燃气、电动自行车、“厂中厂”、化工和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消防隐患、建筑外墙保温材料6个“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应用场景,第一时间处置系统生成的安全隐患工单,由智慧城市指挥平台统一派发至相关部门及时处置。
基层智治探索让一批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得到解决,重塑了基层治理新格局。在此过程中,溧水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组织形态与智治形态深度融合,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争做“四敢”先锋的十四条措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推动党员干部在智慧治理中敢为善为。下一步,溧水区将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推进“精网微格”和“警网融合”工程,健全完善有奖举报、提级会办等机制,进一步优化“党建+大数据+网格”治理体系,推进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安全网“四网合一”,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数据来源:南京市溧水区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