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
矗立着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苏木山,
登上海拔2334.7米的最高峰,
观远山,层峦叠嶂;望脚下,松涛激荡。
很难想象,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荒山秃岭。
半山腰上,一间破旧狭小的土坯房里,
1盘土炕,1口水缸,几件残破的炊具就是全部家当,
这里既是护林站,又是董鸿儒的“家”。
60多年前,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
董鸿儒来到只有几百亩白桦树散落的苏木山,
成为这座荒山的第一代开拓者。
从此,他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种树。
招收民工、盖房、植树造林……
饥食冷窝头,渴饮山泉水,夜宿简陋工棚……
背七八十斤重的树苗或水箱,
爬30多度的坡,最远爬到15里外的山上去种,
每天往返三四次。
肩膀被绳索勒出一道道伤痕,
鲜血渗出也不觉得疼。
42年,15000多个日日夜夜,
董鸿儒以山为伴,
他用心、用情亲手栽种下一棵棵树苗;
用汗水、泪水浇灌,用热爱、执着培土。
苏木山林地面积平均以每年几千亩的速度增长。
他的笔记本中这样记录着:
1973年到1980年的8年中,每到造林季节,
苏木山5个营林区平均每天有500多人参加造林,
平均每年有5至6万人(次)加入造林大军。
董鸿儒坚信——
一年接着一年,一代人接着一代人,
苏木山一定会变绿变好。
有人笑他傻,但在董鸿儒心里那是一种信念,
他初心不改。
经年累月的奋斗造就了人间奇迹——
曾经的荒山秃岭,
如今有林面积达20.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4.8%,
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
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
远近闻名的绿色森林旅游胜地。
热血沃荒山。
苏木山似绿色“长城”一般屹立在祖国北疆,
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抵御风沙、造福人民。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得了巨大成效。
据估算,苏木山林场生态服务价值达2.67亿元。 (包荭 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