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388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要闻详细

董鸿儒: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种树

时间:2021年12月20日 16:10:16 来源:内蒙古商报  原创 大字 小字

  内蒙古商报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 王丰 刘嫱 曹茜 李姝廷)苏木山变了,因为董鸿儒。董鸿儒42年如一日,在苏木山植树3000多万棵,荒山秃岭“变”成松涛草海。

微信图片_20211220161000.jpg

  苏木山没变,因为它还在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生态环境。

  时至今日,退休了的董鸿儒仍然念念不忘苏木山上的树,因为董鸿儒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种树。

  董鸿儒与他的“水墨画”

微信图片_20211221091253.jpg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位于中国正北方,苏木山位于该县南部,属阴山之尾,长达35公里,宽约25公里,平均海拔为1800米,最高点黄石崖海拔2334.7米,被称为乌兰察布市的“珠穆朗玛峰”。

  虽然是冬季,但沿蛇形的苏木山路攀援而行,举目望去,一行行、一排排翠绿的落叶松,就像绿的海洋,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垂挂天际。这幅巨大的水墨画让我们想起此画的“作者”董鸿儒。

  董鸿儒不是画家,他曾经是苏木山林场护林员、工程师、林场场长并兼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政协副主席,1999年退休。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董鸿儒带领苏木山林场职工,牢记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经过42年的艰苦奋斗,在苏木山植树3000多万棵。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形成壮阔的绿色海洋。

  1958年新婚不久的董鸿儒带着两件宝贝《造林技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来到苏木山,开始了他的“造绿梦”,那时候的董鸿儒用现代话说“小伙子当年正年轻”。

  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董鸿儒狠下决心把家搬“鸟不拉屎”的苏木山上。由于交通不便,离县城远,缺医少药,他的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先后患急病得不到治疗而夭折,可他无怨无悔。

  即便是这样沉重的打击,这个倔强的汉子没有在困难面前崩溃,他揩干眼角的泪水,调整好悲痛的心情,更加坚定了改变苏木山面貌的决心。

  1960年春季,内蒙古计委和林业厅批准苏木山建立国营林场,董鸿儒在这里充当起了工人与工匠的角色,开始带领大家又开始试种桦树、杏树、榆树。连续两年,他栽种的4000多亩林地又大面积枯黄。1962年,县里认为苏木山地区不宜种植树木,要研究林场下马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11220161145.jpg

  董鸿儒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1964年开春,我和赵场长带领部分职工先后去山西天镇的长城山林场和河北围场县林场考察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了华北落叶松、油柏种籽开始育苗试验,学习林业科学知识。1965年春季,我们开始造林试验,由于苏木山海拔高,气候寒冷,脊坡土壤湿润,为落叶松、油松、樟子松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所以秋季种植成活率很高。这让我们欣喜若狂、信心倍增。

  1966年早春,我们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华北落叶松,我们把淋湿的树苗装进麻袋捆好背上山,再用特制的铁皮水箱把七十斤重的水从沟底背到山上。背负着七、八十斤重的树苗或水箱,要爬三十多度的坡,最远爬到十五里的地方去种植,而且每天要往返两三趟。

微信图片_20211221092431.jpg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董鸿儒这一帮造林的汉子随着造林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华北落叶松在我场的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达到了85%以上,使华北落叶松大面积地育苗造林在苏木山林场获得成功,加快了绿化荒山的进程。

  1971年,董鸿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旗下立下了为建设这片土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庄严誓言。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幸福,信仰主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灵魂,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董鸿儒爱山爱树如爱命,1979年,董鸿儒被任命为林场场长。他凭着对党的宣言和那股工作热情,带领全场干部职工不断向苏木山的宜林地区大干苦战, 苏木山的山头绿了一座又一座。

  苏木山就是他的“家”

  苏木山,山连着山,坡连着坡。“山大沟深石头多,一出门就爬坡”是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人形容苏木山的顺口溜。从这句顺口溜中足见其当年苏木山的自然环境的恶劣。

微信图片_20211221091302.jpg

  早在1956年,为了保护和绿化苏木山,县里就在这儿设立了护林站,先后派了两个护林员,不到两年就因忍受不了艰苦和孤独调到了别的地方。新婚燕尔,董鸿儒翻山越岭,“爬”到半山腰的护林站,那是一间又小又矮的破旧土坯房。孤独、寂寞,刺骨的寒风、恶劣的生活条件没有改变这位倔强汉子的“造绿梦”。

  如今苏木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8%,价值高达50亿之多,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京津冀防沙治沙重要的防护林,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

  然而,是谁能有想到,建国初期,苏木山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的清冷景象,只有那么几棵原始的白桦林在那里迎风摇曳。

  董鸿儒与植树工人们远离妻儿,无私奉献,他们将足迹印遍了苏木山的沟沟壑壑,栽下了满山的绿色。就这样,他们坚持每年造林一万多亩,至1980年全林场造林总面积达到10万多亩,当时产值已达3亿元。

  从18岁到60岁,42年,15330个日日夜夜,董鸿儒以山为伴,3000多万棵茁壮成长的树木,更像是董鸿儒的孩子,无一不受到董鸿儒的关爱。苏木山绿了、美了,董鸿儒多年的梦想已成了真。

微信图片_20211221091314.jpg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到1999年,苏木山人工营造华北落叶松已达12万亩,林材蓄积量为30万立方米,价值5亿元。这个数字,是1999年前国家给予苏木山林场总投资的50倍。

  无独有偶,现任兴和县国有苏木山林场的厂长董存战是董鸿儒的第四个孩子。1965年,董鸿儒试种的落叶松、油松和樟子松成活了,在这个幸福的时刻董存战出生了,这对董鸿儒来说,可谓是喜上加喜。就在董存战3岁的时候,由于山里的气候条件恶劣,董存战生了一场大病,生命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这个孩子的命,董鸿儒赶着牛车两天两夜赶到兴和县城的医院,终于保住病危的孩子。

  在董鸿儒任职林场厂长期间,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就是从林场调回县城担任林业局局长,面对如此好的机会,董鸿儒请命辞掉了担任7个月林业局局长,从新回到了苏木山。

  1994年,他全票当选县政协副主席,他提出不要办公室、不领工资,只要继续留在苏木山。

  他离不开苏木山,因为那里有他的事业。他的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在苏木山上种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人笑他傻,说他是“树痴”,他却不以为然,因为他深知“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出穿”。在他心里那是一种坚守,一种信念,一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

  在冰雪覆盖的苏木山上,沿着林中小路蜿蜒而上,董存战介绍:“现在苏木山林场主要是防火,这几天,是防火重要时期,路口设立了防护点,护林员24小时盯着。”

微信图片_20211221091307.jpg

  “我小时候,这里都是荒山秃岭,经过上一辈人努力,才有了脚下这片精致,虽说很辛苦,但是也有难以割舍的情怀。父辈们在这里植树,从我这一辈开始护树。我们要把这片森林完完整整地交到下一代手中。”董存战说。

  “我就是和董老一起‘战斗’过的人,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和我们一起扛着树苗往山上运,还要研究树苗是否能成活。当时我们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才有那么大的恒心,苏木山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那股‘愚公移山’精神。”68岁的护林员李珍说道。

  其实,董鸿儒荒山造林的事迹在自治区林业界家喻户晓。早在1976年,自治区在苏木山召开全区林业现场会,把苏木山成功栽种华北落叶松的做法推广到中西部地区,提出了“学塞罕坝,赶苏木山”的口号,将苏木山列为全区八个重点建设林场之一。

  一代传承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接力棒已交至青年一代的手中。苏木山脚下的卢家营村干部兰婷婷说:“我爷爷、我父亲都和董老一起种过树、护过树。董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绿洲,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我大学毕业就回到家乡,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立志建设好家乡。”

  为了更好地传承,兴和县在这里设立了苏木山展览馆,乌兰察布市学校在这里设立了党性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党组织在这里接受教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苏木山脚下的卢家营村,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村常住户143户285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4人;不仅如此,依托良好的地理优势,村民们还吃上了“旅游饭”。现在的卢家营生态小镇,白墙黛瓦与绿水青山相融合,原生态自然风光旖旎。

  走进“常新宽农家乐”,48岁的李美桃正在准备明年的工作。她说:“一过五月,游客就会纷至沓来。这与苏木山环境变好息息相关。环境好了,日子也变好了,打工有去处,还能自己开店当老板。”李美桃的红火日子是当地村民的幸福写照,依托苏木山旅游业发展,当地人均增收5000元。苏木山已成为兴和县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全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和支撑产业之一。

  40多年间,苏木山已成为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更是一座绿色氧吧滋养着蒙晋冀三地。董鸿儒也先后4次被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198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董鸿儒老人就像青山上的一棵不老松,这几年,他还时常应邀外出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的故事,讲述3000多万棵树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到植树造林的大军中……

编辑:曹茜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388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