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 王丰)4月8日6时,在老绥元桥华店里,面点师傅正在精心地包着烧麦,一扣一翻中,烧麦上笼,香味也顺着气流飘出来……青城的早晨开始了。
重复是枯燥的,但千万次简单的重复,是走向极致的必经之路。
一群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虽然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但做起来确实不易。老绥元就是这样,他们只为一笼烧麦,发展到今天,老绥元旗下共有122家店,其中在呼和浩特地区就有56家。在这笼烧麦的背后我们见证了重复的力量。
春暖花开,在经受了疫情考验后,老绥元烧麦以“我只选好料”的核心品牌战略继续开门纳客。
烧麦的生命力有多顽强,我们从内蒙古老绥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恒强的描述中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呼和浩特地区近年来烧麦店的数量一直保持在2500家左右,这些烧麦店有的几个月就关门,有的坚持一年多时间熬完那点房租就转行其他行业了,有的走品牌化之路开得风生水起。但数量始终没有降下来,这与呼和浩特人对烧麦的情怀密不可分,这种情怀就是隔几天不吃烧麦,好像生活中缺少了油盐酱醋,那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
在这种情愫与呼和浩特文化历史相爱后,烧麦的生命力就在不断的疯涨,坚韧地扎根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老绥元烧麦就是在这种爱恨情仇的江湖中诞生的。
1988年,李翠萍与霍金玲就在街边的铁皮棚里卖烧麦。经过16年的坚持,她们在2004年正式注册了老绥元,并确定了以经营烧麦为主,兼营地方菜系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曾经在铁皮棚里卖烧麦的李翠萍成了内蒙古老绥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金玲也成了中国烧麦类唯一资深级注册烹饪大师。同时,2021年,老绥元烧麦制作技艺成了呼和浩特非遗项目。
疫情形势好转之后,“无烧麦、不青城”这句谚语再次复活。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一中,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且归化(呼和浩特)烧麦,自昔驰名远近。外县或外埠亦有仿制以为业者,而风味稍逊矣。”
老绥元烧麦因何“燃动”青城,其实得益于这群人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老绥元烧麦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许多新时代元素,采用自主研发的烧麦营养配方,特别是在用原料上,完全采用活羊宰杀精选分割部位急冻24小时的新鲜羊肉,保证肉馅鲜美;肉馅手工切制,经过30多道工序标准化操作;优化口感、设立中央厨房,品质上乘,口味独特,再加上贴近消费者的创新,如今已成为青城一绝。
老绥元烧麦在发展中将烧麦做到极致,这不代表老绥元烧麦就可以安于现状,烧麦美食之所以能吸引八方食客,最重要的还是走进食客内心的文化灵魂。
正宗烧麦是按皮的重量计价的,在呼和浩特有“二两烧麦憋死汉”的故事,外地的美食者可千万不要按饺子的量去点。
老绥元烧麦作为一家本土的民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在以一骑绝尘的姿态前行。同时老绥元烧麦也自觉地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在今天稳就业、保就业、促发展的大环境下,老绥元烧麦在呼和浩特地区有56家店,每家店按8人计算,就有448人,再加上企业管理层的人员,老绥元为青城提供的就业岗位在500多个左右。
就业是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纽带,它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周恒强对老绥元烧麦也是亲身躬行,他告诉记者,我们的羊肉选用的是锡林郭勒草原上放养羊,面是河套地区的面粉,油是本地产的醇香胡油……。这些食材都是内蒙古的优质产品,也是老绥元烧麦的核心品牌战略。
老绥元烧麦每年使用的羊肉达20万公斤,这对内蒙古羊产业的拉动是巨大的,也使得锡林郭勒盟的养殖业、屠宰业、运输业等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