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917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要闻详细

【北疆文化之农耕文明】石磨中镌刻的农耕岁月

时间:2024年01月16日 11:22:20 来源:内蒙古商报  原创 大字 小字

  本报记者 王子旺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可以证明,早在8000多年前,华夏大地的民众就开始使用石磨了。

  兴隆洼遗址发现碳化谷物标本,经鉴定具有人工栽培状态,距今有8000年历史。在当时,谷物已经成为北方先民果腹充饥的主要食物,同时出土的还有磨制食物的工具磨盘和磨棒,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是以植物籽实为主食的。

  有碾子有磨,就不用背着粮食去求人了。在“华夏第一村”,很多房址中都发现了磨盘和磨棒——当时还没有驯化牛马驴的时候,推碾子拉磨这种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

  相对于笨重的石磨,磨盘磨棒更省力,毕竟一家一户一年吃的粮食是有限的,一个圆圆的磨盘,一个短粗的磨棒,就已经满足要求了。

  在兴隆洼遗址中,很多人家都有磨盘和磨棒,足以证明当时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

  磨盘和磨棒组合起来就是一座简单的石磨,石磨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工具,是农业文化传承的鲜明印记。它见证了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历程,记录了民众在艰苦环境中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石磨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时刻铭记农业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在传统农业社会,粮食的加工与储存是农事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石磨作为粮食加工的主要工具,承担着将粮食磨碎、去壳、制粉等任务。

  推磨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面,并不算陌生,在过去的中西部农村生活中,每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家产就是“磨”。用石头做的,而且做工也不简单,制作磨石选料必须是山上特硬的大青石,并且要请当地最好的制磨石匠,慢慢雕凿出纹路。上下两块还必须相吻合,这样磨起食物来才合适且匀称。有些石磨需要两个人才能推动,还需一个人坐在旁边喂磨。当然,如果磨得粮食多了就得采用“驴推磨”。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磨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所取代。然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石磨仍然在某些地方得到保留和传承。它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激发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编辑:李姝廷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917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