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丰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还形成了三条大沙带。
自2000年开始,当地下定决心植绿治沙,经过20多年的“持久战”,多伦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增加到37.9%,空气质量变好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显著下降。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科学推进荒漠化沙化防治,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沙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开展荒漠化防治,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倡导科学精神,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年来的生态治理实践证明,一定要根据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唯有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用科技创新支撑荒漠化防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