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子旺
一条大河,自西向东。在中国的正北方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几”字弯。
在内蒙古,黄河如弓,长城似弦。弓弦组合将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高原一下揽入怀中。“几”字弯外则是河套平原与土默川平原。
8月31日上午,由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出版的《长城拥抱黄河》新书发布会举行。该书的作者是宋和平与高晓梅。
宋和平出生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长在一河之隔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从小与长城、黄河为伴,对长城、黄河的理解与常人有所不同,10多年的采访、采风和调研,写实与写史,无不粘着“泥土气”。
高晓梅是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近30年来,从考察调研到科普宣传,一直致力于长城保护事业。先后出版了《情系长城》《长城华章》《话说长城》等书籍。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黄河“几”字弯内蒙古段新建了三大水利工程,一个是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一个是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河段峡谷内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还有一个是乌海市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正是这些工程为“黄河变绿迎长城”打开思路。让历史上黄河“千年一澄清、千年变清一次”的说法戛然而止,如今,黄河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段“年年都是清粼粼的”。
1421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不惜千辛万苦,将国都从南京搬迁到了北京。天子守“国门”的意义非常明显,活在长城边上,朱棣才看懂了长城的坚强。因此,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当明长城带着海的味道来到清水河县、准格尔旗和偏关县的三角区域时,与黄河完成第一次拥抱。这一抱孕育出了“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准格尔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景区”三个旅游胜地。
当然,还有第二次拥抱,第三次拥抱……在内蒙古完成五次拥抱后向南奔腾入晋。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长城、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两者的每一次拥抱都能“抱出了中华文化同心圆”的时代主题,无论是龙口镇、老牛湾,还是十二连城、沙尔沁镇,亦或渡口村,位置基本上是“中原与草原”“塞上与塞外”“农耕与游牧”的交汇区域,两者的拥抱展现了中华文化与北疆文化的深度融合。
知所从来,方有根基。长城、黄河,一路走来。翻过一座山、再攀一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