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丰
路修到哪里,治沙网格就“编织”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这是内蒙古防沙治沙路上的一大“法宝”。
治沙难,很大程度是因为涉及区域的交通不便。赤峰翁牛特旗土地沙化面积大,越往科尔沁沙地深处,治理难度越大。于是,当地通过引进科技治沙技术,探索出了以路治沙的治沙模式。翁牛特旗已建成16条穿沙公路,对沙地腹部进行综合治理,从而实现绿进沙退。
从1997年内蒙古第一条穿沙公路在鄂尔多斯杭锦旗开建到今天杭锦旗境内形成6条穿沙公路“两横四纵”,总里程近930公里,通过在穿沙公路两侧栽种沙柳进行固沙,目前治沙控制面积已达600万亩。
以路治沙不仅方便了人们出行,更是一条发展路之。以路治沙的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内蒙古多个盟市。
京新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穿越沙漠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在内蒙古境内共930多公里,途经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在风沙严重的路段设置了不同形式的沙障,沙障内种植了沙柳、柠条、梭梭等沙生植物。
每一条穿沙路,都被赋予了很多含义,肩负了很多使命,既保障通行,又承担着治沙任务,更让沙海变“沙金”成为可能,是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此外,因为有了公路,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进入沙地深处,“久在深闺人未识”的沙漠旅游资源广为人知,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可能。光伏产业园、沙漠水稻基地、肉苁蓉基地等产业园相继入驻沙漠,茫茫大漠变得朝气蓬勃,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以路治沙,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