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丰
“三北”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三北”工程中,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几乎都在内蒙古,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也涉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可以说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内,当地培育出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生态种子;发明“气流法”种树技术,把沙漠种树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创新“迎风坡造林”技术,使整个库布其沙丘高度较20多年前整体下降了50%,治理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当地人摸索出了“深栽浅埋”法,即将树苗栽种到一米深的沙坑中,却只回填半米深的土,帮助树苗有力抗拒了风沙干旱,不仅减少了50%的浇水次数,还将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2024年,阿拉善盟计划完成林草生态保护建设任务551.6万亩,造林种草主要选用花棒、梭梭等耐旱抗风沙的乡土灌草种,确保治理成效,实现了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的格局。
这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突出的是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是各地沙区群众和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不同沙区的自然环境不同,栽什么树、种哪些草,种多少、怎么种,都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自然规律而定。
因此可以说,防沙治沙是一项“技术活”,这项“技术活”也要本土化,必须要有本土试验和分析,确保绿化行动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