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迪威娜
春回大地,万物竞发。
在内蒙古广袤的田野上,科技赋能让传统农耕焕发出智慧光芒。从智能温室到植物工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36座装配式日光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智能温控系统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数据,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在为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精准输送养分,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间苗、整枝作业。
“我们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了一套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控制。”产业园技术顾问杨振明指着智能终端介绍,“通过这个系统,不仅能远程操控卷帘机、通风设备,还能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自动调节水肥配比,相较于传统种植方式,节水节肥效果显著。”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宇生乐谷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四维生态数智植物工厂,工作人员段俊凯介绍,在这里,每一株草莓都享受着“VIP待遇”。温湿度传感器24小时监测环境波动,光照强度随日出日落自动调节,二氧化碳浓度则根据植株呼吸节奏精准匹配。在智慧生长系统的调控下,草莓苗通过管道直接吸收定制化营养液。当检测到钙、磷、钾等微量元素缺失时,循环灌溉系统会立即 “对症下药”。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的温室大棚内,棉帘的起放、水肥的控制等关键作业已实现智能化,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让农民种地变得既省时又省力。在达拉特旗3.5万平方米的玻璃智能温室中,悬挂在正中央的LED大屏实时显示着室内的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农民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制定具体的种植方案、施肥方案、灌溉方案,时刻保证植物生长所需。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汗水农业” 升级为“智慧农业”,内蒙古正以数字技术为画笔,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描绘着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当科技的种子在田野里生根发芽,乡村振兴的动能更加强劲。